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徐家营村的田野上,提起徐承发,乡亲们脸上总漾着敬佩与感激。这位54岁汉子,皮肤黝黑、双手结满老茧,用22年扎根土地,从普通农民蜕变为知名种粮大户,更带领全村100多户、350人踏上致富路。身为中共党员、宁阳县第十八届和十九届人大代表,他以对土地的赤诚、对乡亲的热忱,在乡村振兴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上世纪末,农村青壮年多外出务工,大片土地面临撂荒。看着祖辈耕种的土地日渐荒芜,徐承发满心焦急:“民以食为天,土地不能荒!”他挨家挨户走访,说服年老体弱、外出务工的村民流转土地。面对村民“种不好”“舍不得”的顾虑,他拍胸脯保证:“放心,我一定种好地,让大家拿到稳定流转费!”就这样,分散的土地逐步集中,从最初几十亩扩至六百多亩,连片的麦田、金黄的玉米地,成了村里最亮眼的风景。
2018年,宁阳县舒琪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挂牌,徐承发站在门口久久凝望。他深知,这不仅是自己的新起点,更是周边农户的“服务站”。合作社提供育秧、耕整、机防、机收、仓储、销售“一条龙”服务,破解了农户“种不好、收不了、卖不出”的难题。2023年,合作社获评宁阳县农民合作社县级示范社,社员欢呼雀跃时,徐承发却笑着说:“这是大家的功劳,咱们还要往更好里干!”
为让土地多产粮、产好粮,徐承发成了“爱折腾”的人。2021年,他将六百多亩土地纳入规模化管理,成功申报宁阳县县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。为学先进技术,他多次赴潍坊、德州等地农业示范区取经,白天跟着专家下田,晚上熬夜整理笔记。回来后,他率先尝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,面对“能高产吗”的质疑,他不辩解,天天泡在田里调行距、控密度、精准施肥。秋收时,玉米不减产还多收一季大豆,每亩增收近两百元,质疑声化作赞叹。如今,他累计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千余亩、小麦减垄增地两千余亩,结合测土配方施肥、精量播种等技术,亩产提升10%以上。2024年,基地小麦亩产达750公斤,沉甸甸的麦穗装满了农户粮囤。
合作社里的“秸秆处理中心”格外特别。以往秋收,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,徐承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。他引进设备,将秸秆要么粉碎还田改良土壤,要么加工成饲料卖给养殖场。“以前秸秆是‘包袱’,现在成了‘宝贝’!”村民们的赞叹中,一条绿色循环的农业路越走越宽,土壤肥力提高,化肥用量减少,生态环境也变好了。
“一个人富不算富,大家富才是真的富。”这是徐承发的口头禅。每年春耕、夏管、秋收关键期,合作社培训室总是坐满农户,他请来农业专家手把手教技术;农闲时,组织农户赴先进地区考察,推广济麦22、登海605等优质品种。“以前种麦凭经验,现在跟着徐大哥学技术,每亩多收一百多斤!”社员鹿大哥的话道出心声。每年,徐承发累计培训农户三百余人次,越来越多农户成了“懂技术、会种植”的行家里手。
2022年,徐承发注册粮食收购点,给农户吃了“定心丸”。他与农户约定,种植合作社高产新品种,收购价每公斤比市场价高0.1元。“统一种植标准、统一农资采购、统一技术服务、统一销售渠道”的“四统一”模式,打消了农户顾虑。村民徐大嫂算过账:“十亩小麦用合作社品种和技术,亩产提高还卖价高,一年多赚两千多块!”2024年,徐承发参与山东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“头雁”项目,他说:“要把好经验带回来,让更多人受益。”
徐承发始终把乡亲的事当自己的事。脱贫攻坚时,他主动帮扶两户贫困户,免费提供耕、种、收服务,还雇他们到合作社务工,助其稳定脱贫。村里巷道曾高低不平、雨天泥泞,他捐款十万元修起水泥路,村民感慨:“出门再也不踩泥巴了!”村里电压不稳常停电,他投资三万元装变压器;宁阳县降水少、旱期影响收成,他先后投五十余万元,装两口机井、铺万余米管道、装两百余个水龙头,保障了旱期灌溉,稳住了粮食产量。
22年来,从普通农民到种粮大户,从合作社带头人到人大代表,徐承发扎根土地初心不改。他用智慧汗水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,用诚信担当赢得乡亲信赖,用无私奉献助力乡村振兴。在齐鲁大地乡村振兴征程中,他如坚韧的小麦扎根乡土,滋养一方百姓;又如鲜红的旗帜,引领更多人投身伟大事业,共绘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