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宁阳县伏山镇,提起苏楼村党支部书记苏建民,村民们总会竖起大拇指——这位连任宁阳县第十八届、第十九届人大代表的“当家人”,用十余年的坚守与实干,带领全村两千多村民闯出了一条从贫困落后到产业兴旺、从环境杂乱到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路。如今的苏楼村,不仅先后捧回了“宁阳县四星级党组织”“泰安市人居环境先进村”“山东省文明村”“国家电网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村”等荣誉牌匾,更成为周边村庄争相学习的“样板村”;苏建民个人也多次荣获“宁阳先锋”“伏山镇优秀共产党员”等称号,他的名字,早已和苏楼村的变迁紧紧连在一起。
党建引领,凝聚发展合力
作为村党支部书记,苏建民深知班子建设的重要性。他秉持“不换思想就换人”的用人理念,将致富能手、退伍军人、返乡大学生等4名优秀人才吸纳进班子队伍,创新“三会三单”机制即支委会定任务清单、党员大会审进度清单、村民代表会评成效清单,压实工作责任。健全制度机制,规范治理行为。严格落实村干部坐班值班制度,确保群众随时能找到人、办成事;严格落实“四议两公开”制度,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。发挥党员作用,激活治理细胞。推行“党员包户”机制,每名党员包保联系10-20户群众,负责政策宣传、矛盾调解、困难帮扶等工作;组建志愿服务队,党员冲锋在前,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赞誉。
培壮产业,推进富民强村
苏建民坚持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,积极做好土地流转文章,不断培壮富民产业,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。投资50万元,利用凤凰岭贫瘠土地,成立金硕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,实行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经营模式,吸纳群众采取“土地入股+分红+打工”方式进行参与,获得租金和务工收入,村集体年实现增收5万元。借助上级帮扶政策,投资60余万元,建设占地近7000平方米的四面采光连体式大棚,发展葡萄种植产业,亩均产量四千余斤,常年吸纳附近二十余名村民务工就业,人均年增收两万余元。同时,依托“第一书记”项目和“万亩千棚”项目,建设高标准钢架蔬菜大棚6个,总面积15亩,发展有机绿色韭菜种植,每亩每茬韭菜可收获4000斤,年可收获3茬,年实现经济效益20万元。
情系民生,提升村容村貌
2017年,苏建民抓住苏楼村纳入省级美丽乡村的机遇,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全面启动“美丽乡村”建设工程,先后拆除违建、废弃房屋139间,回收公共地10000平方米,硬化主干道、巷道近20000平方米,新建党建主题广场,栽植苗木花卉13000平方米,整修拆除残墙断壁3000平方米,粉刷建筑物外墙19000平方米,修建排水沟7000余米,改造供水管网2000余米,提升了村居环境的舒适度和宜居度。推进移风易俗,率先在全镇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,建设全镇首家名为“百龄园”的村级公墓,户均节省近万元。投资80万元建设苏氏文化传承馆,打造涵盖30余幅墙绘、诗词的苏氏文化一条街。连续9年开展“好婆媳”、“好邻居”等文明典型评选,制作版面在村广场公开“亮相”,传递榜样正能量;成立志愿服务队,提供各类志愿服务万余次。发扬红色文化,挖掘本村7名烈士事迹,培育爱国爱家、向善向上的新时代风尚。
履职尽责,传递群众心声
苏建民深知,人大代表,不仅仅是一个职务,更是一份责任。他始终心里装着老百姓,履职尽责为人民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“人民选我当代表、我当代表为人民”的庄严承诺。
他坚持每周走村入户,深入田间地头、村民家中,通过拉家常、开座谈会等方式,广泛收集群众意见。2022年,他担任伏山镇乡村振兴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以来,积极组织有关人大代表建言献策、群策群力,进一步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,使联络站成为服务群众、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。
他常说:“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荣誉,更是一份责任。只有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,才能无愧于他们的信任。”从改善村居环境到发展特色产业,从加强班子建设到履行代表职责,苏建民用实干和担当诠释着一名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。
如今的苏楼村,特色产业蓬勃发展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、基层治理规范高效,正沿着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乡村振兴蓝图阔步前行。展望未来,苏建民将继续以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,深耕乡土、砥砺前行,为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注入更多力量,续写属于这片热土的崭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