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代村位于伏山镇东部,共有村民1057人,党员42名,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400万元。早年,东代村曾因村“两委”班子战斗力不强、产业发展滞后、矛盾纠纷多发,成为当地典型的信访矛盾集中村。面对这一复杂局面,宁阳县人大代表、村党支部书记王业铎团结带领村“两委”班子和全体党员群众,坚持以党建为引领,以民生为根本,以产业为引擎,以治理为抓手,奋力推动东代村实现了从“后进”到“领先”的华丽蝶变。
党建引领,强基铸魂的“带头人”
面对党组织软弱涣散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的困境,王业铎将加强党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。他严格落实“三会一课”制度,着力推动组织生活常态化、规范化,将全村40余名党员紧密团结在党支部周围,锻造成为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。他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,注重培养后备力量,近年来发展10余名35岁以下年轻党员,并有意识地将他们安排到产业发展、环境整治等关键岗位经受锻炼、增长才干。如今,东代村的党员队伍已成为政策宣传的“先锋队”、服务群众的“贴心人”,党支部也成功从昔日的“软弱涣散”党组织转变为引领乡村振兴的“硬核堡垒”。
治理创新,共建共享的“实干家”
作为县人大代表和村党支部书记,王业铎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头、扛在肩上。他按照“村不漏组,组不漏户,户不漏人”的要求,组织党员干部、志愿队伍、网格员每天走访入户,认真开展政策宣传、材料发放、意见收集。村“两委”每周对走访收集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,针对各类问题所涉及的不同群体,分别进行单独或集中座谈,深入了解问题困难、听取意见建议、商讨解决方案。同时,针对群众反映问题的急迫程度和解决难度进行解决,对于应即时解决的,比如村民家中水管堵塞、电器故障等困难时,村里安排专人当场办理。再如,通过调研村内老年人情况,发现村内老人数量逐年增多,子女大多难以做到每日在家照顾,村里投资建成老年幸福食堂,为104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餐,有效提升了村民幸福感。
产业振兴,强村富民的“开拓者”
王业铎深知,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基础和关键支撑。他与村“两委”班子深入调研、广泛听取民意,积极盘活村内闲置资源,千方百计拓宽群众增收渠道。投资1500万元建设钢球园区,吸引大户、企业入驻园区,并鼓励村民到园区创业、务工。目前,已有70余家钢球加工企业入驻园区,200余名群众实现就业。通过厂房租赁、物业服务,集体每年增收275万元。同时,聚力发展现代农业,通过积极对接招商,建成凌云生态农业园、金银花种植基地、苗木花卉种植基地,村民除了每亩地每年获得1000元的土地租金外,还有100多人通过在基地打工,每天收入60元,鼓起了自家钱袋子。
心系百姓,倾情服务的“贴心人”
产业强了,村民富了,村里又将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提上日程。2008年,东代村启动社区建设,先后拆除旧民房320户,投入5000万元建设了居民楼11幢,村民只需要5万元就能住上130平方而且有车库的楼房,10万元左右就能住上电梯房。同时,东代村近年来先后投资600余万元,绿化、美化、亮化、硬化道路3200米,全面提升人居环境;筹资300余万元建设集王贤文化馆、信用体系超市、如康家园、文明实践站、老年幸福食堂于一体的民生苑,为村民提供学习交流、便民服务、休闲娱乐、医疗健身等利民服务。村集体每年按900元标准向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福利,为全村百姓缴纳医疗保险;对每年新入学大学生提供助学补贴,让村级发展红利更多惠及广大群众。
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,王业铎积极履职、认真行使代表权利,把群众诉求提上议事日程,为群众多办实事,几年来通过积极向上争取,在镇党委带领下,对村域内环境进行了大提升、大改造,顺利通过了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考核。东代村先后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“十百千”工程示范村、市级“五星级党组织”、”宁阳先锋”先进集体、宁阳县发展集体经济目标考核先进村等荣誉称号。
从建强组织堡垒到聚力推动发展,从倾心服务群众到创新基层治理,王业铎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作风,践行着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和人大代表的光荣职责与使命担当,真正成为群众信得过、靠得住的“领头雁”和“贴心人”。